来拆解一下这个爆款是如何炼成的。
第一层:17秒的“勾、利、信、销”——完美脚本的胜利
我们先来看这条短视频的脚本,它几乎是“字字珠玑”,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吸引到转化的全路径。
原文案: “能比旺旺原味鲜贝还好吃的,也就只有这个旺旺新出的烟熏制烤玉米味仙贝了。一大包烟熏炙烤玉米被,两大包原味鲜贝到手六大包,120片。旗舰店发货,你看看排啥价,而且超市老板看到都要来进货。精选大米制作,每片鲜贝都裹满了烧烤粉量,入口就是浓浓的烧烤香,然后就是玉米的清香,最后是大米的清咸香酥脆,就跟路边的烤玉米一个味,爱吃仙贝的这划算,一定要尝尝。”
专业拆解:
- “勾”——对标拉踩,瞬间破防(0-3秒):
- “能比旺旺原味鲜贝还好吃的…”
- 这是黄金开局。它没有平铺直叙地介绍新品,而是直接“碰瓷”国民级大单品——原味鲜贝。这瞬间激活了观众的固有认知,并植入了一个强烈的好奇心:“什么东西敢说比原味还好吃?” 利用经典款为新款背书,这是品牌内部迭代的最高效打法。
- “利”——量化价值,放大获得感(4-7秒):
- “一大包…两大包…到手六大包,120片。”
- 这里没有废话,立刻抛出核心利益点。数字是冲击力最强的。“六大包”、“120片”是极其具体、可感知的价值锚点,迅速在用户心中建立起“划算、囤货”的认知。
- “信”——权威背书,打消顾虑(8-12秒):
- “旗舰店发货…超市老板看到都要来进货。”
- 这是构建信任的两个“重锤”。“旗舰店发货”解决了正品和售后顾虑。“超市老板都要来进货”则是神来之笔,它用B端的专业视角给C端用户施加了心理暗示:你现在拿到的是渠道商的价格,是专业人士都认可的“硬通货”,稀缺性和价值感瞬间拉满。
- “销”——感官轰炸,锚定熟悉感(13-17秒):
- “裹满了烧烤粉量…浓浓的烧烤香…玉米的清香…酥脆…”
- 这是临门一脚的“感官轰炸”。它没有说“好吃”,而是通过描绘“香”和“脆”的层次感,让你“听”到、“闻”到这款产品。
- 最关键的一句:“就跟路边的烤玉米一个味”。这句文案是灵魂所在。它成功地将一个“新奇”的工业零食,锚定到了一个“熟悉”且充满烟火气的场景(街边烤玉米)。这种“熟悉的陌生感”彻底打消了用户对新口味的尝试壁垒,购买决策变得轻而易举。
第二层:数据背后的选品逻辑——“红海”中的“蓝海”
如果说脚本是“术”,那么选品就是“道”。另一条分析视频的数据给了我们更深的启示:30天销量10万单,短视频贡献7.5万单。
原文案分析: “玉米味仙贝…30天销量10万单…短视频销量7.5万单…佣金是10%…旺旺仙贝是家喻户晓…但他这个产品是属于烟熏自烤玉米味的…所以看到这个我想到了什么呢…肯德基最近推出了这个小笼包…08年的时候推出了这个油条…再晚几年又推出了这个豆浆…所以肯德基一个一个卖鸡肉的都本地化…升级…你看像旺旺仙贝也是一个老品牌…他也会对产品进行升级…不要太死板…去做一些稍微的改进升级…可能迎来一个更大的一片市场…红海竞争太激烈…我们去拓宽他的蓝海市场。”
专业拆解:
- 选品的底层逻辑:品牌背书 + 口味创新
- “旺旺仙贝”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,这是“红海”,意味着它自带流量,无需教育市场,信任成本极低。
- “烟熏炙烤玉米味”则是“蓝海”,这是产品升级带来的“新奇特”属性。
- 爆款公式 = 品牌势能(红海) x 差异化卖点(蓝海)
- 作为带货创作者,我们选品时不能“既要又要”。你选一个全新品牌的新奇特产品,教育成本会高到离谱。而这个选品,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(旺旺的品牌力),去推一个有新鲜感(玉米味)的产品。用户的决策路径最短:“旺旺的?能信。新口味?试试。”
- “肯德基化”的启示:老品牌的“本土化升级”
- 分析中提到“肯德基卖油条、豆浆、小笼包”,这是一个极其精准的比喻。一个卖炸鸡的西式快餐,通过不断“本土化”和“产品升级”,成功切入了中国的早餐红海市场。
- 旺旺同理。仙贝是“老品牌”,但它没有“倚老卖老”。它在用“烟熏炙烤玉米”这个更贴近当下年轻人(烧烤、路边摊)的味觉记忆,对自身进行“焕新”。
- 这对我们创作者的启示是:**不要死板地守着一个产品卖,要动态地看待产品线。**当一个老品牌推出“微创新”的升级款时,这往往就是平台流量最扶持、用户最愿意买单的黄金爆发点。
给创作者的结语:
这个17秒的案例,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层面的深刻启示:
- 在内容上(术): 你的脚本必须是“效率机器”。在20秒内,必须清晰地完成“激发好奇(对标)— 呈现价值(数字)— 建立信任(背书)— 刺激下单(感官)”的闭环。
- 在选品上(道): 与其在纯红海里拼价格,或在纯蓝海里教育用户,不如去寻找“红海中的蓝海”。选择那些拥有强大品牌背书,但又做了精准“口味焕新”或“场景升级”的产品。
不要抱怨竞争激烈,红海的另一面是巨大的存量市场。我们创作者要做的,就是找到那把“微创新”的钥匙,去助力品牌拓宽它的蓝海市场,而这,也正是我们自己最大的增量所在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
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