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暖宝宝(暖贴)的带货视频引起了我的注意:30天内短视频销量5万单,商品转化率高达30%。
数据非常亮眼。但仔细扒开它的视频脚本(即上文的“带货短视频字幕”),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创意。用同行的话说,这是一条“四平八稳”的视频。
那么,为什么是它跑出来了?它做对了什么?这背后藏着我们普通创作者能复制的“爆款公式”吗?
一、黄金3秒:一个你永远不知道答案的“血泪教训”
我们来看它的开场白:
“有了去年的血泪教训,亲亲们早早的备上了这个暖补贴……”
这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“好奇心挂钩”(Curiosity Hook)。
作为观众,你一刷到,脑子里立刻会冒出三个问题:“什么血泪教训?”、“去年怎么了?”、“是冻坏了还是买贵了?”。
有趣的是,如果你看完整条27秒的视频,你根本找不到这个“血泪教训”到底是什么。
但这重要吗?不重要。
对于一个带货短视频,开头的唯一任务就是让用户停下来。它通过制造一个“信息差”和“悬念感”,成功地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。它不是在“欺骗”你,它是在“筛选”——筛选出那些对“去年的教训”(即过冬准备)这个话题敏感的用户。
二、经典AIDA模型的完美落地
这条看似简单的视频,却严格遵循了经典的营销漏斗模型——AIDA(Attention, Interest, Desire, Action):
- Attention (吸引注意)
- 实现方式: “血泪教训” + “蜡笔小新图案”。前者制造悬念,后者用高颜值(可爱到犯规)降低用户的抵触心理,让人“不那么讨厌”广告。
- Interest (激发兴趣)
- 实现方式: 解决核心痛点。它没有空谈产品多好,而是直击用户的顾虑点:
- 痛点1 (效果): “不是普通的暖贴,它是加强型的,能持续发热12h。” —— 解决“不暖和、不持久”的痛点。
- 痛点2 (体验): “粘性也很强,狂甩都不树下也不留背胶。” —— 解决“容易掉、撕下有残留”的痛点。
- 实现方式: 解决核心痛点。它没有空谈产品多好,而是直击用户的顾虑点:
- Desire (唤起欲望)
- 实现方式: 场景化营销 + 精准人群。
- “尤其是女生每个月的那几天贴肚肚上暖乎乎的贼舒服。” —— 这句话是点睛之笔。它瞬间从一个“可有可无”的保暖品,变成了特定人群(女性)在特定场景(生理期)下的“刚需”。
- “像我一样,冬天特别怕冷的,你想贴哪就贴哪。” —— 从精准人群(生理期女性)扩展到泛人群(怕冷的人),扩大了受众面。
- 实现方式: 场景化营销 + 精准人群。
- Action (促成行动)
- 实现方式: 制造双重紧迫感。
- 价格紧迫: “这个价就到手40 片…过几天,天冷了,指定就不是这个价了。”
- 时机紧迫: “马上就要降温了,趁现在还没涨价,赶紧多囤点。”
- 实现方式: 制造双重紧迫感。
三、成功的关键:时机比技巧更重要
分析完脚本,我们必须跳出视频本身来看。这个视频的爆发,离不开一个核心要素:时机。
分析视频中提到,这条视频发布于10月15、16号左右。那是什么时候?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准备或刚刚开始第一波降温。“降温了”就是最大的流量密码。
这条视频的成功,是**“应季刚需品 + 成熟营销模型 + 完美入场时机”**三者叠加的结果。
四、给创作者的启示:放弃“创意神话”,拥抱“大力出奇迹”
这则案例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分析视频最后提到的观点:短视频发展到最后,是靠量。
我们很多创作者都陷入了一个误区,总想“憋个大招”,拍出一条惊世骇俗的创意视频,然后一夜爆火。
但现实是残酷的。这条月销5万单的视频,内容“四平八稳”,结构“大同小异”。它的胜出,不是靠“创意”,而是靠**“执行力”和“概率”**。
它(这个账号)很可能根据AIDA模型,换了不同的产品图、不同的BGM、不同的开场白,拍了10条、20条内容大同小异的视频。最后,是这条“血泪教训”跑赢了数据。
所以,对于我们带货达人来说,真正的“技巧”是什么?
不是去相信什么“一招鲜”的诀窍。而是:
- 掌握基础模型: 把AIDA这种基础营销框架刻在脑子里。
- 覆盖关键节点: 确保你的视频里包含了“好奇心挂钩”、“痛点解决”、“场景带入”和“行动召唤”。
- 拍出流畅视频: 把这几个点流畅地组合起来,保证观感。
- 多拍多试: 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条视频上。用数量去测试爆款的概率。
短视频带货已经进入了“拼执行、拼概率”的阶段。与其苦等那不存在的“灵感”,不如现在就拿起手机,把一个成熟的模型,“四平八稳”地多拍几遍。

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