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短视频带货领域,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“奇迹”——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,凭借一条几十秒的视频,撬动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销售额。最近刷到的“马油干裂贴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。
数据显示,这款产品30天内通过短视频渠道售出10万单,其中一条42秒的爆款视频,就贡献了2.5万单,销售额高达50万。
一个客单价并不高的“干裂贴”,如何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?这绝非偶然。作为创作者和带货达人,我们有必要深入拆解其背后的“爆单公式”。它集“情绪价值”、“精准定位”与“产品微创新”于一体,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带货脚本。
黄金3秒:用“愧疚营销”精准筛选用户
我们常说,短视频的黄金3秒决定了用户的停留。这条视频的开头堪称“王炸”:
“我真的是一个不孝女。”
这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“情绪刺点”。在所有内容中,“孝顺”是中华民族的顶级公约数,而“不孝”则是一个能瞬间抓住眼球的负面标签。它立刻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:“为什么这么说?”
这就是典型的“愧疚营销”或“亏欠式营销”。
但这种营销手法是双刃剑,极易引发反感。为什么这条视频没有翻车?关键在于它的“克制”。创作者没有沉浸在情绪中,而是在3秒内迅速反转,给出了“不孝”的理由:“我要是早知道有这个东西,我肯定一早就给他们安排上了。”
这一句话,瞬间完成了三件事:
- 解释了“不孝”:将“愧疚”归因于“不知道”,而不是“不做”。
- 引出了产品:暗示这个“东西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
- 锁定了受众:所有“自觉对父母有所亏欠”的子女,都在这一刻被精准筛选出来。
精准画像:“购买者”与“使用者”的分离
这条视频最成功的地方,在于它深刻理解了目标客群——“购买者”与“使用者”的分离。
- 使用者:在老家(特别是农村),秋冬季节依然需要碰凉水、做家务、从事劳作的父母。他们的痛点是“手上脚上起皮”、“干燥”、“有小口子”。
- 购买者:在外打工或定居城市的子女。他们的痛点是“想尽孝心,但不在身边”,以及“对父母的辛劳感到亏欠”。
整条视频的诉求,几乎全部是对着“购买者”喊的。
创作者通过“爸妈一到秋冬天就手上起皮…”来描绘“使用者”的痛点场景,从而激发“购买者”的愧疚感和购买欲。这种策略的精准度,远非“坐办公室”的白领所能共情。它锁定的,就是那些深知父母之苦、急于寻找“代偿性孝顺”方案的子女。
核心转化:击中痛点的“产品力微创新”
光有情绪还不够,必须要有承接情绪的产品。如果产品力不足,情绪的势能再高也会崩盘。
分析视频中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:“它和创口贴有什么区别?”
这就是我们要说的“品类占位”和“产品微创新”。
- 区隔竞品(创口贴/伤湿膏):创口贴针对的是“伤口”,而这款产品针对的是“干裂”。分析中提到,传统的“伤湿膏”虽然也有类似功能,但是“一整张的,要去剪”,使用不便。
- 放大微创新(便捷性):这款产品最大的卖点,就是“一一条一条裁好的”。创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点,并用“一个手操作”、“很轻松揭下来”的镜头语言进行强化。对于怕麻烦的老年“使用者”来说,“便捷”是压倒一切的优势。
- 强化功能(场景匹配):
- 成分:马油、蛇油、凡士林(营造“专业”、“研究院”的信赖感)。
- 防水:“关键它碰水也不会掉”(完美匹配父母“老是碰凉水”的场景)。
- 体验:“粘性特别牢,但撕下来不会痛”(打消“使用者”的顾虑)。
总结:一个完整的爆款公式
复盘这条42秒、50万销售额的视频,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清晰的爆款公式:
(1)强情绪钩子(愧疚感) + (2)精准人群定位(买用分离) + (3)痛点场景再现(父母干裂) + (4)产品力微创新(预裁切便捷贴)。
它没有复杂的运镜,没有华丽的辞藻,但它用最朴素的语言,精准地连接了“在外子女的愧疚心”和“在家父母的实际需求”。
正如分析视频所言:“这就是短视频的魅力”。它能让一个被忽视的传统产品,通过“微创新”和“精准叙事”,在下沉市场中找到爆发的支点,创造出惊人的商业价值。

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