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条视频的真正高明之处,在于它在短短28秒内,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“价值叠加”,让一个4元的小东西,给用户带来了远超价格的“获得感”。
第一重:场景痛点(解决主要矛盾)
- 脚本: “做饭途中的锅盖就可以直接放上面…锅铲筷子也可以搭在上面。”
- 分析: 这是最基础的“痛点解决”。原分析视频也提到了“锅盖没地方放”。但请注意,它解决的不是一个静态的“收纳”痛点,而是“做饭途中”这个动态的、高频的、即时的“微距痛点”。
- 对比: 如果直接放台面,锅盖是“立不住”的;如果靠墙放,锅盖是“不稳”的。这个产品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这个微距痛点。这是它能卖出去的基础。
第二重:规避“厌恶点”(解决次生矛盾)
- 脚本: “它4周做了加高挡水条,锅盖上的水渍油渍就不会流的到处都是,就不像之前直接放台面上脏兮兮的很埋汰。”
- 分析: 这是原分析视频完全忽略的致命细节,也是这条视频的“A-ha Moment”(恍然大悟时刻)。
- 专业洞察: 用户真正的痛点不是“锅盖没地方放”,而是“锅盖(上的水和油)放台面上会弄脏台面”。这才是核心的“厌恶点”。市面上很多锅盖架只解决了“放”的问题,没解决“脏”的问题。这个“加高挡水条”的设计,才是让用户(特别是爱干净的厨房主力)瞬间上头的关键。
第三重:价值延展(拓展购买理由)
- 脚本: “胡萝卜的造型…软硅胶…贴墙上…小装饰…洗好的杯子啊,菜板也可以放上面沥水…”
- 分析: 这是让用户从“我需要”转向“我想要”的关键一步。原分析视频只模糊地提了句“耳目一新”。
- 专业洞察: 这里叠了三层价值:
- 审美价值: “胡萝卜造型”、“小装饰”,满足了颜值需求。
- 空间价值: “贴墙上”,解决了“不用时占地方”的后顾之忧。
- 功能拓展: “杯子、菜板沥水”,直接把产品从“锅盖架”升级为“厨房多功能沥水垫”。
-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用户的心理账户已经从“买一个锅盖架”变成了“买一个好看、不占地、还能沥水的厨房神器”。
第四重:打消购买顾虑(临门一脚)
- 脚本: “脏了,冲冲就干净了,真的是好看又实用。”
- 分析: 原分析视频抓住了这个“冲洗”的动作,但没分析为什么要这个动作。
- 专业洞察: 任何厨房用品的终极顾虑都是“好不好洗?”。尤其是这种承接油污的东西。视频用一个极其丝滑的“水龙头一冲”的特写镜头,在用户大脑中刚浮现出“这东西会不会藏污纳垢”的疑问时,就瞬间将其击碎。
- “冲冲就干净了”是临门一脚,彻底清空了用户的购买阻力。
结论:为什么它能爆?
这条28秒的视频,堪称“黄金脚本”。它完美地遵循了“发现问题 → 戳中痛点 → 解决厌恶 → 叠加价值 → 打消顾虑”的完整营销闭环。
- 精准的钩子: “我怎么才发现…”——这是典型的“惋惜型”开头,瞬间营造出一种“你再不买就亏了”的FOMO(错失恐惧)氛围,比“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”的平庸开头强100倍。
- 极致的性价比: 4元钱的客单价,属于“决策成本为零”的冲动消费区间。
- 诱人的佣金: 35%的佣金比例,让这个“小盘子”有了足够的利润空间,吸引了大量达人跟推,形成了流量矩阵。
总而言之,这个案例的成功,不是偶然的“产品新奇”,而是一次脚本创意对产品卖点的精准放大。它告诉我们,带货视频不是功能的罗列,而是价值的叠加和顾虑的排除。我们做内容时,必须问自己:我的脚本,是否解决了用户的“主要矛盾”、“次生矛盾”和“购买顾虑”?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
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