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黄金开局:用“场景”代替“产品”
“晚自习上课没事干……”
这是原视频的第一句话。
这句话堪称“黄金开局”,它没有上来就介绍产品、价格、口味,而是先描绘了一个极其精准的用户场景。
- 精准圈定人群:“晚自习”三个字,瞬间过滤掉了99%的无效流量,直接对话核心目标用户——学生。
- 锁定用户痛点:“没事干”(即“无聊”)是这个场景下的核心痛点。
- 提供解决方案:当用户(学生)被场景代入并承认自己“无聊”时,视频紧接着给出了解决方案——“那就和同桌来一局……”。
这种“场景先行”的开局方式,让用户感觉你不是在“推销”,而是在“提供一个解决无聊的方案”。这是实现高转化的第一步。
二、重新定位:从“零食”到“社交道具”
这个案例最成功的一点,是它完成了产品的“升维打击”。它卖的不是零食,而是一个“游戏道具”。
“同桌来一局女巫的游戏”、“看看谁先崩”
原视频的文案里,充满了“游戏”、“局”、“崩”这类词汇。它在不断地向用户强调:这不是一款用来“吃”的糖,这是一款用来“玩”的道具。
- 传统卖点:好吃、便宜、包装精美。
- 本视频卖点:整蛊、猎奇、游戏、互动。
通过重新定位,这款产品立刻从“可有可无的零食”升级为了“破冰、整蛊、活跃气氛”的社交硬通货。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课间社交方式,购买动机就从“解馋”变成了“社交需求”。
三、情绪挂钩:用“好奇心”和“不确定性”驱动消费
产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——“味道一个比一个死亡”。
“有好吃的和不好吃的,比如牙膏味,辣椒味,芥末味……”
这在产品设计上,就是典型的“盲盒机制”。
这种“不确定性”是驱动消费的强大引擎。它勾起的不只是好奇心,更是一种“赌徒心理”。用户购买的不仅是糖果,更是在购买一次“开奖”的刺激体验。
“看看谁先崩”这句话,更是将这种刺激感拉满。它创造了强烈的戏剧冲突预期,让用户迫切地想要尝试,想要看到别人吃到“死亡口味”时的夸张反应。
四、分享闭环:用“@”实现病毒式裂变
“快艾特你的好闺闺跟你一起玩。”
这是视频的点睛之笔。
这个产品天生就带有“社交属性”,它一个人玩不起来,必须“成对”或“成群”才能玩。因此,视频结尾的“@”指令(Call to Action)就显得水到渠成。
它不是生硬地要求用户“点赞、收藏、转发”,而是给了一个极具场景化的分享理由:“找个玩伴”。这直接促成了视频在目标圈层(学生群体)中的病毒式裂变,完成了“观看-购买-分享-再观看”的完美闭环。
优化的思考:如果这条视频由我们来拍?
原视频的分析者提到一个关键点:缺乏视觉冲击力。
原视频只是“说”味道很夸张,但没有“演”出来。这正是我们可以优化的方向。
如果我来操刀这条视频,我会强化“戏剧冲突”的可视化:
- 使用分屏或强对比镜头:镜头一,A同学吃到好吃的,表情愉悦;镜头二,B同学吃到“死亡口味”(如芥末味),瞬间五官扭曲、表情“崩坏”。
- 放大夸张反应:给B同学一个特写,比如用手狂扇风、猛喝水,甚至(用剪辑手法)喷出“灵魂”。
- 加入环境音:放大A同学的嘲笑声和B同学的“惨叫声”。
总结:
这条20秒的视频,精准地利用了场景切入(晚自习)、产品升维(社交道具)、情绪挂钩(盲盒刺激)和裂变闭环(@玩伴)四大策略,实现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短视频带货。它证明了,找准用户痛点、给足情绪价值,远比单纯的产品推销更有效。

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